WFU

2019/8/16

從暑假小孩學游泳體驗《教學的技術》



2019年3月14日,福哥佛心地在花蓮門諾醫院舉辦公益演講簽書會,讓花蓮的鄉親能一窺《教學的技術》的實際操作,在當中我也(很抖的)上台分享「快速了解實證精神」,如何讓一般民眾能了解「實證精神」並去實際去操作。在福哥的場子能上台分享是難得的體驗,結束後想說應該寫點文字來分享「教學」,不過一直遲遲沒有下筆,直到今年的暑假…


源起…


兩年前的暑假幫小孩報名了某泳訓課,父母總是想說不要輸在起跑點,游泳又是不錯的運動,自己以前沒人教學得很痛苦,讓小孩早點開始學學得比較快。不過,這反而是災難的開始!

這第一堂但也是最後一堂的游泳課,哥哥上到一半上廁所後就不下水,妹妹則是一開始就嚎啕大哭,兄妹兩人上完半堂課就放棄之後的課程,好說歹說都沒有用!這次失敗的游泳課經驗留下了陰影,兄妹兩人對於學游泳這事有了排斥感,雖然兩人都愛玩水,但願意把頭埋進水裡這件事卻卡了很久,這兩年在玩水時游泳圈幾乎不離身,呈現出想玩水卻又怕水的矛盾心態。

這個失敗的游泳課經驗也讓我反省及思考:
  • 小孩是否還沒準備好? (那什麼時候才是準備好的狀態?) 
  • 是不是一開始上課分班時沒有溝通好?(應該請一對一教練?) 
  • 是否有更好的課程或教練?(儼然是孟母三遷,哈哈!) 
  • 那我自己教可以嗎? (結果當然是失敗的!)

一直到今年暑假前妹妹玩水時頭仍不敢進水裡,但哥哥在學校開始上游泳課後有願意嘗試閉氣和打水,不過進度有點卡住,畢竟學校游泳課只有三堂課。似乎有那麼一點點的契機可以開始談游泳課,既然我自己有這樣的念頭就應該要先做功課,避免重蹈覆轍。詢問認識的家長是否有推薦的泳訓班後, 在泳訊班課程訊息釋放出來,我們就先去現場詢問和了解課程的安排與規劃,先解決一些心中的疑惑,才好剛跟小孩談。

在學校的游泳課游出點興趣後,哥哥鬆口說願意試看看,跟著哥哥行動的妹妹也說好。雖然說願意,但真正課程開始時是否又有變數呢?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,只先報名了一期試水溫看看。


成果


經過1期半(三週)的泳訓班,哥哥從只會閉氣打水,進步到游完100公尺的自由式,仰式25公尺基本也可游完;妹妹從不敢閉氣,進步到會閉氣、漂浮、打水了,並開始在學自由式划手。課前我的期望只有小孩願意上完游泳課,並沒有期待技術層面上的進步,這樣的結果真讓我驚訝!


教學的技術


自己本身有在做教學,我在游池旁看教練帶領時,不只是在旁邊看熱鬧並關心小孩的狀況,也看教練是怎麼在帶動作類的教學。第一個星期我每天報到觀察後,深深感受到一個好的教學現場,共同的元素是類似的。以下是我在現場觀察到的三方面:


(1) 導入遊戲化元素


「常見的遊戲化元素,簡稱為P、B、L,也就是積分(Point)、徽章(Badges)、排行榜(Leaderboards)」(摘錄自福哥的《教學的技術》第5章)



上面這張的正面是獎狀,恭喜小朋友完成了一期的訓練,但重點是在背面。背面是整個泳訓班課程的主軸,全部的課程的教學目標就列在上面。學習到什麼進度一目瞭然,且是採用「 徽章」概念,有了這張,對小孩、家長、教練都有好處:小孩有進步的目標,大人可以知道小孩目前的進度,教練可以快速了解小孩的能力與進度而分班。

這張獎狀不只有徽章的設計,還有「 排行榜」的功能。泳訓班的泳帽依照能力有顏色的區分,從最初級的白帽,至中級的黃帽,進階的藍帽及紅帽,及教練的黑帽。當小朋友從白帽升黃帽、或是黃帽升藍帽時,就是代表能力上的進級,且在泳帽升等時還會出來表揚,讓小孩擁有榮譽感。


(2) 清楚的課程規劃


「一個好的課程,是可以經過系統化的方式規劃出來的」(摘錄自福哥的《教學的技術》第2章)

泳訓班的課程設計都是以一週為單位,這一週的這一班就固定同一位教練,好了解並安排小孩學習的進度。

星期一依照能力分班(上週五的測驗結果,詳後述),有幼幼班、初級班、及中高級班,每一班會依照人數或能力再初步分為二至三個班。星期一的操練中,教練要快速了解每個學員的能力,在班級中再依能力不同再分組或排序。

星期二、三、四就是熟練基本動作和新進度學習的組合。每一天的前半段時間很固定的就是反覆熟練基礎動作,白帽的初級班就是加強打水,從池邊打水開始、拿浮板打水、再漂浮打水;黃帽就從漂浮打水開始、拿浮板划手、最後游自由式,每個項目約150至200公尺。在每個項目中教練不停地在游池中矯正小朋友的姿勢。每天課程的後半段就是學習這週的進度,每一天的進度都會跟據小朋友的能力適度往上加強,有的人學得快、有的人學得慢,教練都會看個別能力給予不同的訓練項目。

星期五課程的安排很有意思,前半段是輕鬆的遊戲,後半段是很正式的測驗。辛苦了四天,這一天的前半段會讓小朋友體驗不同的水上活動。我看了三週,每週的主題都不同,有讓小朋友體驗浮潛鏡、載蛙鞋、衝浪板、水上踏板等,滿有趣的,讓小孩了解水上活動不是只有游泳而已。

星期五的重頭戲在最後半小時,要測驗這一週的所學。整個測驗的氛圍是很正式的,小孩在池邊安靜的排排坐在浮板不准嬉鬧,教練一個個唱名,叫到的一個個下水測驗,測驗通過了就會在進度表上蓋上「 徽章」,結束時再一張張頒給小朋友,並給個小糖果鼓勵,並告訴小孩說,你下一週要學、要加強什麼項目。

固定架構的課程設計,雖然有十幾個教練,但大家的教學方針會是一致的。這一點做的很棒!


(3) 小目標與適時鼓勵


第一天課程在看妹妹的幼幼班時,感受到教練厲害的地方。當天幼幼班依能力又分三個小班,妹妹被歸到完全不會的這一班。這一班有四個學生,一個還沒下水就一直哭,敢下水的三個中,一個頭不敢進水(就是我家的妹妹),一個頭只敢到嘴處,一個頭可以完全進入。四個完全不同進度的學生,教練可以有條不紊給予每個人不同要練的課題,又一邊抱著下水會哭的小孩一面安撫,實在太強了!

只要有做到要求的動作,最常見的鼓勵方式就是「擊掌」,幼幼班一堂課下來擊掌超過十次,這樣能讓怕水的小孩能漸漸有信心。我自己教小孩教不會的閉氣,看著教練把頭進水裡及閉氣分為五個階段目標,讓小孩有目標可學習,才短短一堂課的功夫,妹妹就達標了,我個人感到深深的佩服。專業的東西還是要請專業的教練來才是呀!

在泳訓課期間,游完泳回到家的桌餐上必定是游泳的話題。大人們適切的鼓勵與心理支持,再提點要加強的地方,一起看自己的游泳影片看自己姿勢要改進之處,這樣類似「三明治回饋」的手法,陪伴著小孩一同學習。當中哥哥曾因為教練提前讓他進級到下一班,但訓練強度因此提高一個等級而在課堂中不適應,此時大人的陪伴與了解就很重要。新事物的學習並不容易也不輕鬆,不可能一直待在舒適圈裡,但如何不讓小孩的學習意願磨滅而能繼續下去,這方面的拿捏真的不容易,做父母要煩惱的事真多!


會做不等於會教


好的教學現場,可以把動作、知識、學問拆解成適合學生學習的步驟。趁著這次看著小孩學習的體悟,又把福哥《教學的技術》再翻了一次,再從福哥書中的文字去應證好的教學場景該有的元素。

有些事父母覺得自己也會,那就自己教就可以了,不過往往父母親自教學的現場常常是火冒三丈,常常罵說你怎麼聽不懂我講的。如何用適當的方式、適合的言語讓對方聽懂,這方面也是需要訓練的。「會做不等於會教」,隨著自己年紀的增長及經驗的累積後,才感受到不需要什麼事都想要自己來教。自己教雖然是「免錢」的,但免錢的是最貴的,尋求專業的意見與教導,雖不是免費的,但反而是省時又省力的。


感謝…


為了讓過暑假的小孩不能太閒,父母反而很忙。暑假前忙著幫小孩找營隊、找玩樂,暑假到了則忙著四處接送。在此感謝這段時間內幫忙陪伴及接送小孩的朋友們,謝謝您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