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7/6/7

新思維「統合分析工作坊」課後心得

作者:李坤峰




久病成良醫,讀多了有妄想…


有接觸過實證醫學的都了解, SR&MA 是實證醫學等級最高的證據,雖然演變成在實證證據的搜尋上大家都偏重 SR&MA ,而輕乎其它類型文章的識時務者為俊傑怪現象,但更大的影響是越來越多的 SR&MA 的文章產出。一方面方便了臨床在實證上的應用,另一方面它也是產出期刊文章的另一條路。

SR&MA 文章看多了,會不會妄想也能自己產出 SR&MA 的文章?有一點想。自己並不是沒有想過試過,去年曾經有這樣的念頭,自己也試著去摸索:
  • 訂題目!決定要評估的結果因子!
  • 搜尋+找全文:真的要靠關係幫忙找全文,出外靠朋友!
  • 上一步驟就卡關很久,人真的有惰性…小孩會讓人腦殘
  • 第二步驟還沒收集完全,就試著輸入資料到 RevMan 中(目前免費能用的 SR&MA 軟體) …完全卡關!

不試還好,試著做看看就碰個滿頭包,卡!卡!卡!輸入資料的過程最令我抓狂,才看了四五篇文章,每一篇文章對於結果的呈現方式之多樣化讓我嚇到了,為此我還去查 Cochrane Handbook 去了解結果變數要怎麼輸入,嗯,結論是我沒有慧根!

我也聽聞 CMA (Comprehensive Meta-Analysis,這次新思維課程的主要軟體)很好用。我也曾下載謎版(噓!)來把玩,嗯,沒有慧根的情況下,換什麼工具都是一樣的下場啦!

最後結果就是……石沈大海、無消無息……

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


新思維的小班課程一直以來有個優良的傳統(講的新思維好像歷史悠久),就是會選擇對使用者 在學習曲線上 CP 值最大的軟體,例如跑統計選 MedCalc,處理圖檔用 XnView 等。早期我上新思維簡報課時用過的 PicPick 方便小軟體,我用習慣了後,到現在都還在用!

新思維的第二個優良的傳統是,一定會有清楚的 Step by Step 說明讓你製作出必要的圖表,而且怎麼樣的設定會讓圖表最好看,直接教給你不藏私。對於有強迫症的蔡校長(這是講義上寫的,不是我說的),製作出不好看的圖的情況是絕對不會發生的。

這次 SR&MA 軟體的選擇是 CMA ,自己試過後仍無法上手,這是吸引我會報名上這堂課的理由。另外,我想知道我之前卡關的地方是否有解?


會評讀 SR&MA 和會寫作是兩碼子事


說到評讀 SR&MA ,對於參加過實證競賽的我雖有一點底子,但光是評讀 SR&MA 我認為一天都教不完了,那寫 SR&MA 的課一天內可以教的完? SR&MA 能講的東西實在太多了,不可能全部鉅細靡遺地講,一定會有所取捨。回想這一整天的課程內容,新思維的課程設計的確是以「寫出 SR&MA 」這角度出發的。

舉幾個例子:
  • 想學到超凡的搜尋技巧, AND/OR/NOT 齊發, truncation/MeSH 併用,寫出一大串華麗炫技的 pubmed 搜尋式。
  • 運用最新的 RoB 2.0 工具來精準評讀各篇 RCT 文章的偏差(Bias)。
  • 運用 GRADE 工具來給予證據等級。

以上那是在「評讀」,而不是在「寫作」。若想學習以上的各點技巧,很抱歉,你走錯棚了。

不過也因為自己曾學過評讀 SR&MA ,所以很多和 SR&MA 有關的基本名詞與定義已經耳熟能詳了,讓我能更專注在「寫作 SR&MA 」 有關的不了解之處。以下是我收穫最多之處:

  • 實作時間
    • 完整的森林圖:連續變項結果、二元變項結果、次分組分析。(要畫六張圖,手會有點忙,然後肚子會不太餓…)
    • 漏斗圖(原來這麼簡單呀)
  • 課堂時間
    • 變項結果(連續 /二元 )的呈現方式:整理的很清楚,什麼最易處理,什麼最難處理。而且解答了困擾我超久的 pre and post correlation 的問題!
    • 哪裡有陷阱/講師曾犯過的錯:過來人的經驗最寶貴!
    • 寫作各處會卡關的點及解決方式。
    • 蔡校長對圖表的美感真的很強迫症要求!

張凱閔醫師和曾秉濤醫師的搭配很棒,一文一武、一動一靜彼此交替的感覺很有意思!


接下來呢?


文章開頭已石沈大海的題目,有解了嗎?至少,成功的機率比之前大了,但寫作真的要一股衝動呀!寫不出來的話就推給小孩好了